【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东北农业大学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将于近期召开。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宣传部将开通“中国共产党东北农业大学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专题网站”,全面报道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筹备、召开、贯彻落实情况,全面宣传本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规划、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即日起,校园网主页将推出“喜迎党代会”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各方面工作呈现出的新局面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礼赞学校建设成就,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以优异的成绩和昂扬的精气神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科研赋能强实力,东农启航谱新篇。自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引领下,我校科学研究工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紧扣学校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学校不断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重大科研成果的涌现和领军人才的产出,有效汇聚和释放科研潜力,学校科研创新整体效能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学校坚持构建大学生科创育人新平台,不断优化学生科技创新环境。深入实施重大科研创新行动计划,有组织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科创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研创新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科研创新工作,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积极争取各方科技资源,加快推进国家“双一流”和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累计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340余项,纵向科研立项经费16.23亿元。

科学基金立项实现新突破。学校深入实施“国家基金质量提升专项计划”,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组织模式,国家基金实现了数质“双提升”,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470项,实现了国家优青、海外优青、区域联合重点、外国学者等多个项目类型的突破,年均立项数同比增长20%、经费数增长59%。


重点研发立项取得新成效。学校深入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承担能力提升计划”,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项目课题任务302项,其中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并实现了我校青年科学家项目“零突破”,单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课题17项、超过2000万元的科研项目10项。

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取得新佳绩。在自然科学领域共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6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自然科学省部级一等奖20项,在全国创新争先奖、农业部创新团队奖等系列高水平奖励中取得新突破。科技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新增国家级人才64人次。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开创新局面。聚焦学科理论前沿,社会科学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累计获得各类人文社科项目559项,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35项,重大项目1项,实现我校“零突破”。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数、2024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数均位列全省高校及全国农业高校第一位,获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奖74项,其中一等奖12项;获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我校在该奖项上的历史“新突破”。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稳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教育家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修订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平台建设、学术交流、数据汇交、分类评价等科研管理相关办法和激励政策等制度20余个。积极搭建科研创新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提升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组织召开了东北农业大学第五次科学技术大会,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研平台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学校深入实施“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能力提升计划”,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75个。学校建成2.2万平方米公共基础研究中心和2.5万平方米寒地黑土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获批“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我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突破”。在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类型上均实现我校“零突破”;拓宽部委级科研平台申报渠道,在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级平台上实现“零突破”。

学术影响力和期刊办刊质量大力提升。学校举办“院士大讲堂”等高水平学术论坛,邀请20余位院士来校作特邀学术报告,开阔师生学术视野。举办“金陵讲堂”“秦鹏春论坛”等学术品牌活动130余场,逐步打造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活动。学校举办超50场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有力提升了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深入实施“期刊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期刊质量,《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连续3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4次入选CSCD核心库;《农业经济与管理》连续2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3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专创融合育新才 科创育人启新程
“专创融合”育新人,科创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校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坚持探索“专创融合”育人路径,将“思创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努力营造“学在东农、创在龙江”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实训,科创能力稳步提升。联合聘请省农投集团数字经济产业园企业导师,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区域公共品牌“黑土优品”、学校与甘南“校县合作”乡村振兴产品的品牌发掘、电子商务运营环节,与我校主讲教师共同指导课程实训环节,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实训教学模式,累计开展实训课程7次,参与学生300余人次。优化双创竞赛体系,竞赛成绩稳步提升。坚持联系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开展项目培育、竞赛指导,利用“大创项目——双创竞赛——项目孵化”循环培育模式,逐步实现了竞赛体系的螺旋上升路径。近五年,大创项目累计立项2582项,结题率100%。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87篇,专利5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4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1项,竞赛成绩稳居全省高校前三,省属高校第一。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育人工作影响力。利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梦想小镇的育人功能,探索新型农科人才“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推动师生创新创业成果服务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近五年,梦想小镇累计招募遴选239支入驻团队,年均累计服务入驻团队师生3000余人次,为学生匹配创业导师开展指导1000余人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浓厚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开展梦想小镇开放日、梦想小镇创客市集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成果展、“创客沙龙”“创客马拉松”等系列创新创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集中展示我校学科特色和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路,邀请优秀企业导师传授经验,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高水平竞赛和大创项目中。


时光流转,初春的校园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一组组彰显改革发展的数据令人振奋,一项项改革发展的辉煌成绩引人注目。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锚定“世界一流大学”的东农梦,加快推进建设国家“双一流”和省高水平大学,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现可持续振兴新局面而不懈奋斗!